文化与传播学院是为适应新澳彩开奖直播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发展目标,于2014年整合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等4个专业而组建成立的二级学院。学院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实践育人,对接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加强内涵建设,锐意改革创新,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皖南乃至安徽省的现代传媒、影视人才培养基地。
打造党建“五平台”,引领事业健康发展
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院党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创新思路,着力打造党建特色项目,开拓凝练形成党建项目“五平台”,并形成工作抓手,引领和促进各项工作持速健康发展。
“党建+”项目激发基层党建新活力。“党建+学生管理”项目组织在校学生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担任宿舍安全员、院务工作助理。“党建+志愿服务”项目安排师生参加校内外文明创建、拍摄微电影、“三农”调研等志愿活动。“党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先后在毕业生党员创业公司黄山五维映画工作室和“中国好人”牛志伟创业公司黄山八山半水茶叶销售有限公司挂牌。“党建+创新创业”项目喜获丰硕成果,2017年在省委组织部举办的全省第八届先锋系列专题节目展播评选活动中,学院报送的电视片《读书声》获三等奖;2018年在省委组织部举办的全省第十三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中,学院报送的微电影作品《门》获得三等奖;2019年在省委组织部、团省委举办的全省第十四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中,文传学院微电影基地创作的微电影《依旧是英雄》获二等奖。
“党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毕业生党员创办的黄山五维映画工作室挂牌
教工党员开展“党建+志愿服务”牵手戴震路社区助力社区文化建设
开办“先锋讲坛”讲坛,创建党建交流平台。该院党委于2017年开设党建“先锋讲坛”,定期邀请安排先进模范人物、师生党员和优秀毕业生代表作报告,以报告会、交流会的形式助推良好学风、院风与党风的形成。2017年6月,13戏文班学生党员、“全国优秀大学生”李超作“不忘初心跟党走”的报告,他说:“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我可能没有勇气去西藏工作,感谢党组织对我的教育和培养。”2018年11月7日,共青团十八大代表、2017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杨传琳走进“先锋讲坛”,以“不忘跟党初心,牢记青春使命”为题,向学生党支部师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讲述和分享她出席团中央十八大的经历。
共青团十八大代表、文传学院2017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杨传琳走进学院“先锋讲坛”
学生党员李超作题为“不忘初心跟党走”报告
实施“听你说·我们讲”宣讲研讨。院理论学习中心组每月安排1人通过PPT作交流宣讲。宣讲会由原来的“我们听你说”,改为“听你说·我们讲”的宣讲与座谈研讨形式。这种学习方式调动和激发了党员干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参加学习成员成为活动主角,把学习会开成了宣讲会、分享会、座谈会、研讨会。
院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学习交流研讨
“入党积极分子实践团”打造培养教育实践平台。成立于2015年11月的“入党积极分子实践团”现由20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组成。日常实践活动包括安全检查工作、班风建设、文明创建和公益活动等四个方面。每次活动均评定打分,作为积极分子发展入党的参考依据。
入学积极分子在学生宿舍开展卫生检查
“青春榜样工程”引领形成良好院风党风。榜样是一种力量,是一面旗帜,院党委着力打造“青春榜样工程”,旨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2018年根据“中国好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徐锋事迹编创的话剧《星火》在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举办的安徽省第七届大学生自创话剧展演中获一等奖;2019年根据“中国好人”、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牛志伟的诚信故事编创的话剧《债》获安徽省第八届大学生自创话剧展演中三等奖。自2018年开始,举办学院年度“青春榜样”评选活动,两年共有18名同学分获“专业技能榜样”“爱心志愿榜样”“道德风尚榜样”等荣誉。2019年还举办“榜样宿舍”评选活动,6间学生宿舍获“榜样宿舍”称号。
根据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牛志伟真实经历改编的话剧《债》在大学生活动中心礼堂演出
学院年度“青春榜样”评选活动
推进实践育人“四注重”,培养复合式应用型人才
文化与传播学院坚持“以学生成才为目标,以实践育人为手段,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思路和举措开展工作,努力打造优良学风和院风,培养复合式应用型现代文化传播人才。
注重平台建设,强化设施保障。培养复合式应用型人才,离不开实践平台建设。作为新澳彩开奖直播确定的首个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院系,学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技能的培养,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在校党委关心重视下,6年来学校共计投入近4000万元,倾力打造校内实验实训平台。2019年7月该院整体搬迁至文澜楼后,实施实验室提升工程,新建了电影博物馆、民国影视基地、沉浸式3D演播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广播电台实训室、茶艺实训室等。包括学院全景虚拟演播厅、大学生电视台、微电影基地、摄影基地、融媒体实验室、媒介素养教育基地、大学生艺术团在内的实训平台共吸纳全院400多学生参加,数量众多、功能完备的实训平台的搭建为上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第三课堂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优良的设施保障。
注重实践教学,夯实专业基础。文传学院调整优化专业培养方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实践教学为导向,安排专职教师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学院开设了报纸采编实战训练、新媒体采编实战训练等专业实践课程,以及与地方接轨的旅游新闻写作、旅游风光片创作、地方戏剧创作等课程。学院着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面向黄山市建设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将实践基地向高层次建设和发展,开辟了中新社安徽分社、网易安徽、百度安徽、腾讯安徽、中国微电影网、安徽新媒体集团等实践基地。学院加强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的力度,要求每位专职教师至少负责一个专业实践团队教学指导任务。学院与校外各大媒体、影视文化机构建立广泛联系,成立了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电视台、大学生广播电台、大学生微电影创作中心等各类实践团队20多个,开设实践课堂20门,出版学生专业实践报纸《文传学院报》《新安江晨报》和《南岸》杂志,开设《黄山文化网》《皖南戏剧网》等4个专业网站,“行知文传”“演播室节目制作中心”等13个微信公众号等实训媒体。
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做访谈节目 微电影基地学生创作拍摄微电影
戏文专业学生进行话剧表演 电视台学生在剪辑视频作品
注重以赛促学,培养实践技能。学院高度重视赛事,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练,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以编剧、拍摄、后期制作、出版报刊、表导演、主持录音融为一体的共300多名学生参加的实践团队。建院以来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近300个。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享誉国际电影界高水准的赛事盛典,2016年文传学院获第二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一届飞鹰原创微电影大赛最佳推荐院校奖,2017年获第二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十八届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最佳组织院校奖。学生微电影作品《迷》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影视“学院奖”实验类作品一等奖,这是全国大学生影视评比的最高奖。2018年学生微电影作品《兰花草》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教育厅、团省委、省网宣办联合主办的优秀原创网络视听节目评选中获一等奖。2019年学生创作拍摄的微电影《巾帼丈夫—胡重》获第六届中国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我与祖国共成长”共青团中央特别推荐纪录片奖,并获全国大中学生原创视频作品大赛“最佳纪录片”奖;《徽色》获国家工信部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徽州往事》《圆尖山茶园》等获二等奖,其中《圆尖山茶园》在联合国总部日内瓦万国宫放映。
2017年学生创作的剧本在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三届安徽省大学生原创文学新星大赛获两个一等奖,4名学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五届“夏青杯”朗诵大赛安徽赛区决赛获一等奖;2019年学生在省厅“爱我国防”大学生主题演讲大赛中获两个一等奖。
注重服务社会,增强专业才干。在服务社会中砥砺品质,在志愿行动中提升本领。为提高农村少年儿童的媒介及信息素养,锻炼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2019年新闻学专业5位专业老师组织2018级新闻学专业32名大学生分为4组,每组8人轮流于每周三下午赴休宁临溪、汊口中心小学开展农村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他们指导两所小学学生创办《行知小学生报》和“行知小学生电视台”“行知小学生广播台”。该活动已持续开展4年,从未间断,受到《中国妇女报》《中国科学报》等媒体的关注和社会的好评。文传学院被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授予安徽省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示范中心。成立于2015年的院大学生艺术团先后20多次参加黄山市社区、乡村小学、黄山市大型文化活动的演出,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2019年7月,院大学生志愿团队奔赴歙县青山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调研,团队获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一等奖。多年来师生们发挥专业特长先后为徽州区西溪南镇拍摄视频专题片《青春,乡村》,为屯溪区戴震路社区拍摄视频宣传片《方老师的“管家”日记》《牵手戴震路社区》,为黄山市司法局等单位拍摄电视专题片等,为弘扬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奉献才智。学院大学生媒介素养及信息素养教育实训基地、微电影创作基地、实践三农调研团被评为校“十佳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三农”调研实践团 大学生旗袍队服务社区文化事业
在休宁农村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支教活动 大学生艺术团亮相第五届黎阳文化艺术节
(撰稿/图片:文传学院 ;审核:文传学院 汪家庚;责任编辑:宣传部 徐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