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下午,我校460名师生圆满完成安庆市宜秀区、太湖县的为期6天的脱贫攻坚第三方监测评估工作任务顺利返校。测评期间,我校师生深入安庆市宜秀区、太湖县等2个区县21个乡、镇,完成了25个出列村和8546户拟脱贫户核查任务及对被抽查的脱贫户、贫困户、一般农户调查任务。广大师生不畏山高路远,不惧天寒地冻,深入测评对象家中耐心询问,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积极思考,收获良多。
问:通俗易懂接地气
测评对象大多年事已高,文化程度不高,不会讲普通话,方言比较重,这是测评组进村入户调查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将“是否有较为富裕,不符合贫困户识别标准的家庭评为贫困户”“村里是否有比建档立卡贫困户更贫困的家庭没有评为贫困户”等测评表上格式化的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语言便于测评对象听得懂。为此,各测评组针对测评对象的特点,从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聊起,耐心询问,用心倾听,取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
“大爷,新盖的房子自己有没有掏钱呀?”
“大叔,家里两个孩子在哪上学?学费哪个给的?”
“阿姨,现在农活不干了,有没有到村里的苗圃里除草?”
“你现在干这个活一天给你多少钱?”
拉拉家常,聊聊收入,说说孩子,三言两语间,测评表上的相关数据自然也就出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说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总书记说他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脱贫不脱政策”……各测评组还结合工作及时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困难群众的关注。
入户调查
看:房前屋后走一遍
百闻不如一见。看什么?怎么看?“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各测评组在测评前统一组织观看培训视频,视频中形象的语言给了大家很大的启发。
打开水龙头,看看有没有水;掀开米缸,看看有没有米;来到厨房,看看中午吃的是啥。一番仔细察看后,老乡家的日用起居情况也就有了大致了解。
在太湖县江塘乡龙山村,“有故事的小黄花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原来该村是江塘乡唯一的贫困村,现正发展小黄鸡产业。这些鸡都是农村的散养鸡,营养价值高。这些“有故事的鸡”被自己的主人领养后,寄宿在养殖场里,有自己的房间,每个房间里都装有摄像头,它们的主人可以随时监控自己家养的鸡,感觉就像真实版的开心农场。
宽阔的马路,整齐的大棚,郁郁花海,潺潺溪流,触目所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不甘贫困,勇于脱贫”“脱真贫,真脱贫”一幅幅崭新的大红标语刷在道路两旁,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绿色的田野里落地生根。
核查资料
察看种植基地
“有故事的小黄花鸡”
记:客观真实无误差
忙完白天紧张的入户调查,回到住地,各测评组迅速进行数据录入工作。《拟出列贫困村核查表》《拟脱贫户核查表》《拟脱贫户人均纯收入核查表》,一张张表格,一串串数字,一个个选项,其背后反映的是拟脱贫户的生活质量,考量的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效。填写这些内容必须慎之又慎,细之又细,严之又严。
在数据录入现场,两人一组,一人负责录入,一人负责审核,然后再交叉复核,最后提交工作组审核,此时已是夜深人静。
据我校驻安庆市宜秀区、太湖县测评工作组负责人介绍,各测评小组在记录前召开测评培训会议,认真研读培训手册,掌握测评标准,坚持测评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记录时遇到问题及时将问题提交测评工作组,测评工作组迅速在微信工作群里予以回答。
思:躬身实践启真知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承担测评工作任务的全体师生克服山高路远、天寒地冻的重重困难,在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也增长了见识,收获了真知。
书本终觉浅,实践启真知。很多参加测评工作的同学纷纷表示,这次参加测评工作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三农”的现状,进一步锤炼了吃苦耐劳的品格,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感恩精神。对此,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朱昭成同学深有感触,“这次我们深入基层,真实了解基层工作,与基层的干部进行交流,与基层的老百姓切身的交流,不仅增加我们的实践经验,让我们了解到一些在学校里不会学到的东西,对我们以后走向社会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次学到的东西很多,一方面增强了我们对基层工作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我们的人际沟通能力,这些都让我们受益终生。”
我校师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的工作品格赢得了当地干群的交口称赞。“这些学生伢真不错,能吃苦,很懂礼貌”,宜秀区的一位农户说。
入户途中
家校对接,共育人才。测评期间,各测评组还深入走访慰问我校在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每到一地,带队老师积极宣传我校学生资助政策,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情况,鼓励他们战胜生活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受访家庭纷纷表示,感谢学校对他们的关心,他们一定会督促孩子勤奋学习,立志成人成才,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不辜负学校的关心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