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好故事】李晓帆:浩渺行无极 扬“帆”但信风——我校艺术学院学子爱心支教纪实之二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7-04-11浏览次数:1021

  李晓帆,我校艺术学院2013级美术学专业学生,即将走出校门的他计划报名2017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李晓帆说,一切源于大学期间的支教经历。

  2013年9月,正是我校与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中心学校开展义务支教活动的启动阶段,刚刚入学的李晓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经过筛选,李晓帆有幸成为第一批支教队伍中的一员。时隔四年,李晓帆依旧清晰地记得到富溪乡中心学校上第一堂课的情景:自认为备课比较充分的他一站上讲台就开始紧张,板书频频出错,后背不停冒汗,一节课下来,衣服已经湿透。虽然第一次授课自己很不满意,但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神,李晓帆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暖流,也更加坚定了将支教之路继续走下去的信念。



  徽州区富溪乡地处偏僻山区,没有直达的公交车。盘山公路蜿蜒曲折,弯多坡陡,从学校出发,要换乘两、三趟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才能到达富溪乡中心学校。李晓帆和同学们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每个周末准时到校上课。李晓帆说:“我来自宁夏银川,也是个农村孩子,这些苦对我来说不算什么,支教既锻炼了自己,又尽自己所能帮助了别人,我很快乐。”

  富溪乡中心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全校160余名学生,28名教师,美术、音乐类师资十分匮乏。住校学生中有百分之六十为留守儿童,加上身处山区,初去支教的李晓帆和其他支教队员都感到,孩子们艺术类知识面较窄,思维不够灵活,美术、音乐功底也很薄弱。基于这些原因,李晓帆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对所备课程进行调整,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收获。李晓帆上的是美术课,他根据每堂课的具体内容制作了十分精细的课件,尽可能将所学知识传授给孩子们。李晓帆说:“课堂上我会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表现,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渴望积极表现的学生。对他们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无论是眼神上的交流还是口头上的表扬。既然来支教,我就有责任、有义务认真完成每次教学任务。” 李晓帆还自己掏钱买一些学生适用文具,不时发给孩子们以此激励他们努力学习。课上,他与孩子共同学习、探讨解决问题;课下,他与孩子们打成一片,一同嬉戏玩耍。孩子们亲切地叫他“大学生老师”。


认真备课的李晓帆



  三年的时间,李晓帆和他的支教队友们足迹踏遍了艺术学院的四个支教点:富溪、杨村、绍濂、街口。身为班长,李晓帆平日要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还要抽出时间备课。每个周末,他和队友们都会准时到达支教学校,无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虽然没有了自己的休息日,但李晓帆觉得,听到孩子们亲切地叫着“老师”,围前围后,问东问西,看到孩子对美术兴趣渐浓,再多的辛苦也值得。


李晓帆用镜头捕捉孩子们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孩子们的绘画水平大大提高。更让李晓帆欣慰的是,他所带的学生在徽州区中小学美术比赛中获得了奖项。



学生们的美术作品


  如今,即将毕业的李晓帆结束了支教生涯,三年的时间,他和这些山区孩子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现在,李晓帆还会不时收到孩子们发来的短信:老师,你不教我们了吗?老师,你什么时候再来?这些真挚的情感,让李晓帆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择业方向。

  回首大学四年时光,李晓帆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加入了支教队伍,支教的时光虽然短暂,但激起了他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他要带着这份热情在执教的路上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