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我校在文昌楼南311会议室举行《新媒体的力量》专题讲座。新华社新华视讯手机电视台台长、总经理、中国视协融媒体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马宝军和武汉大学研学实践教育中心主任、博士、研究员易红应邀来我校分别作题为《新媒体的力量》和《后疫情时代的实践教育如何“用以致学”》的专题报告。校党委书记汪枫、党委副书记胡家俊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胡家俊主持。
马宝军从“60秒瞰新疆机采棉”和“总书记,您好!我是卓嘎”两个新媒体短视频导入,结合多年媒体行业的从业经历,运用丰富的案例,从新媒体的转型、如何运用新媒体、拓展新媒体的功能等几方面阐述了新媒体的力量。他指出,新媒体的力量深刻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更注重“时度效”,讲究“短平快”,用得好,是有力武器。习近平总书记说,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高校要热情拥抱新媒体,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易红结合多年的研学教育研究实践,介绍了武汉大学研学实践教育中心以思维模型为教学单元的“用以致学”的实践教育模式。她认为,实践教育的核心是“用以致学”,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可以孤立存在,没有任何一个现实问题只与一门学科有关,思维模型可以很好地将它们融合起来。她建议,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社会角色的思维模型去看世界,帮助他们看见看不见的,想到想不到的,去解决不同领域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问题倒推办法,通过办法探索、寻找知识。
胡家俊指出,一要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推动教育教学和思政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运用包括新媒体在内的新手段和实践育人在内的新理念,推动教育教学和思政工作方式方法上创新发展。二要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推动教育教学和思政工作内容体系创新。把握00后大学生的话语特点,运用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话语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和思政工作。三要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推动教育教学和思政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和思政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全体处级干部、网络评论员、校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后,马宝军一行参观了艺术学院徽州美术馆、文化与传播学院实训中心。
(撰稿:宣传部 徐德平;摄影:宣传部 赵睛;审核:宣传部 乔根;责任编辑:宣传部 田甜)